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什么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造成水土流失主要有地形、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四个方面。
地形: 沟谷发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地面物质组成: 水土流失受地面物质组成影响
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水土流失的危害
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中国当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肥料,约为年产量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如此大片肥沃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淤积河道、湖泊、水库
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内河航行里程当前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
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
当前,中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江、河湖水质的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则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化学处理
应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国际普遍采用的化学处理措施。2003年美国水土保持报道了美国印地安那州D.C.Flangan等人应用模拟降雨装置,在多干扰农田中,进行了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在雨量充沛地区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成果。
第1次暴雨事件后,20kg/h㎡PAM能使农用粉沙壤土的土壤固体颗粒淋失量减少60%,还能减缓60 L/min高强度流水的冲刷侵蚀。在易严重侵蚀的地区用PAM处理后的土壤能有效控制侵蚀。
对初始干土模拟降雨研究发现,在69mm/h降雨中,用80 kg/h㎡PAM可使粉沙壤土堤减少86%的地表径流和99%的土壤流失。在表土,用PAM液雾喷施风干的土壤比直接用干PAM颗粒处理的土壤更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侵蚀。
相信,此项研究对中国应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合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复垦回填。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复种。
关于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措施介绍到这里,了解与其他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可以点击专题《自然常识》查看。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如下: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之自然因素
1 气候: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其中暴雨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和主要气候因子,暴雨雨滴大,降雨动能大,溅蚀力强,形成的径流来势猛,历时短,强度大。
2 地形地质: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岩石性质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类型的形成,同时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的抗蚀能力。此外,岩层的倾斜度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
3 植被: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几乎在任何条件下植被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够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能减少或防治水土流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产生和发展。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人为因素
1 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 “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三、治理措施之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四、治理措施之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五、治理措施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是什么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介绍
1、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四个方面。
(1)地形:沟壑纵横,坡陡沟深的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3)土质:我国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质疏松,雨水极易分解,抗侵蚀能力极低,造成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4)植被: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天然植被已经遭受破坏,加大了土壤侵蚀。
2、人为因素:
(1)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
(3)掠夺性的开发与人为破坏植被引起风蚀和水土流失。
3、措施
(1)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被风、水、冰等侵蚀和移动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地表覆盖减少:过度砍伐森林、滥伐草地和开发土地等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减少了保护土壤的植被层。
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大规模的裸露耕地、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破坏了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
土地过度利用: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挖掘矿产资源等,导致土壤失去保护层和持续性的地下水补给。
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森林、草原等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力冲刷。
合理农业耕作: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如梯田、旱作和有机农业等,减少耕地裸露度并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合理土地利用:控制过度放牧、开垦和挖掘等行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地。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建设沟渠、梯田、防护林带和水土保持工程等,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被侵蚀和冲刷。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定期评估和监测水土流失情况,加强立法和管理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并采取植被恢复、合理农业耕作、合理土地利用、建设水土保持设施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
主要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推广节灌技术
调整农业结构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原因
人为因素
(1)、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
(3)、掠夺性的开发与人为破坏植被引起风蚀和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四个方面。
措施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
4、复垦回填,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