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故事,元宵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元宵节是什么故事)

元宵节是为了纪念谁?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

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个名人呢?

端午节纪念屈原,

中秋节纪念嫦娥,

重阳节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据民间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元宵节纪念平吕,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汤圆为了纪念谁

汤圆是为了纪念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东方朔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直和兄嫂相依为命。尽管如此,嫂子依然对他非常不好,他的哥哥也只好把他送到当时在京城当差的同乡人家。

东方朔在京城当差期间,经过多方考验,汉武帝非常赏识东方朔的才华,即使他常戏弄自己,汉武帝对他也是疼爱有加。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非常受宠,但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玩世不恭的态度。因为他经常胡言乱语,汉武帝就让他待在家里,不用随侍出征、出谋划策了。

后来,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其形状为圆球状,而且与“浮元子”谐音,因此被称为“汤圆”。汉武帝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命人把汤圆赏给官兵们品尝。为了纪念东方朔,汉武帝就将汤圆命名为“元宵”,而这个日子也被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

元宵节那天为“逝者”送灯,主要是想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送花灯,就是在元宵节前夕,娘家人把做好的花灯,送到新嫁出去的女儿家里,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和丁是谐音,希望刚结婚的夫妇能够吉星高照、早生贵子的意思。第二种送灯是送给去世的亲人,以此在元宵节这天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

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典节日。

元宵节有很多习俗的,如吃元宵、观灯、走百病、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

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十五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点十半前结束。团圆饭那么早结束的原因有两个:有这样一种说法,“吃完饭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吃完十五的饭,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该下地干活或上班。还有个原因,吃完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侯,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吃团圆饭后,天落黑就去坟地送灯, 祭奠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