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资治通鉴读后感3000字的一些知识点,和资治通鉴读后感100字左右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假如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资治通鉴读后感100字左右
1、读《资治通鉴·周处除三害》感受_100字
2、周处除“三害”讲的是他为乡亲们除掉白额猛虎、水中蛟龙和自己弃恶从善的故事。
3、周处小时候父母早忘无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养成了一身恶习,成为一条祸害乡里的恶棍。
4、周处虽然替乡里除掉了两害,大家还是恨他去死,可见周处给乡里造成的危害比白额猛虎和水中蛟龙还要凶。
5、后来周处拜陆云为老师,刻苦读书,注重品德修养。晋朝完成统一后,周处官至御史中丞,深受百姓爱戴。
6、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这种“悔过自新”的精神。
7、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_100字
8、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商鞅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9、秦国位于中原的西部。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比较有做为的国君。
10、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采纳商鞅的意见,实行变法。变法中改革旧制度,推行新法令。新法令推行十年后,秦国变成了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这一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变则强,不变则亡。
二、《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1、《资治通鉴》读后感 6篇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4、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5、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6、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7、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8、《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9、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10、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1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12、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13、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14、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15、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16、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
17、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书后还有大约五百字的简介,方便人们来了解它。
18、有人说:“外表美无用,需有实际效果才行。”我给大家说一说它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吧!它主要讲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晋》、《三顾茅庐》和《孔融让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发生的事情都被它讲了出来。假设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开《资治通鉴》,答案就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
19、有一次:妈妈问我三国时期的“小霸王”是谁。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最后还是在我的“宝贝”《资治通鉴》中找到了。从此我更爱《资治通鉴》这本书了。
20、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受益无穷的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21、这本书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赤壁之战》。这个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士兵不习惯坐船,于是他们把战船首尾相连,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可以用火攻。”于是,便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枯柴,在里面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谎称打算投降。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黄盖便在十艘船上同时点上熊熊大火,当时东南风正急,刹那间,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驰,把曹军的战船全部烧毁。烧死、淹死、呛死的曹军不可计数,曹军的实力大大下降。
22、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古人非常了不起,他们有很多绝妙的计策。比如:以逸待劳,空城计等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黄盖就非常聪明,他看到曹军首尾相连的战船,就想到了火攻的办法。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但又想到他对关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马,否则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许多故事了。我们一定要像他们一样遇事保持冷静,善于认真思考,想出办法解决。还要学习将士们那视死如归、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23、《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24、周末,老爸买了《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25、《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道德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26、在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道德。比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有名将领之一,他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心一横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虽然得到了重用但却因为人品太差被鲁国国君给怀疑。最后,他又去了几个国家。虽然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无敌,但却变成了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陷害,但却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了。司马光说过: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要求一个人德才兼备,而德放在前面可见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27、《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28、《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29、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30、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31、《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资治通鉴》才德篇读后感
1、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乃《资治通鉴》宗旨,故偶尔闲来无事,翻开《资治通览》,品味历史,不求以达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仅为提升自身修养,为人处世力求无愧于心,乃吾此生宿愿。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是耐人寻味的哲言;“凡事都需得研究才会明白”,鲁迅先生同样教我们要重视历史研究;毛泽东书柜中最多的书籍并非是《孙子兵法》之类,而是历史书籍,其中《资治通鉴》是他研究、批注最多的一部,读《资治通鉴》的益处可见一斑。
3、研读此书,所获匪浅,然而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我为人处世必谨记谦和与谨慎的道理。
4、书中开篇不久便讲到“三家灭智”的故事,智瑶狂妄地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绛河原来可以像晋水淹没赵
5、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而楚国春申君听信小人佞言,利令智昏,希图权贵,结果被自己扶植起来的人杀害。由此可见,做人一
6、定要谦虚谨慎。处世之人一旦狂妄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做一件关乎终身成败的大事而不能谨慎的从事同样必将自取灭亡。
7、“满招损,谦受益”,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
8、而得益。“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做到谦虚,个人就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9、怀。唐朝之所以有谏臣魏徵与唐太宗谦虚的态度,博大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贞观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
10、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的心态应对他人的劝谨谏。
11、由此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会发现,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境遇,谦和,是不变的法则。性情
12、急躁,或狂妄自大,且可逞一时之快,却可能为日后灾祸种下了因果。而谦和忍让,即使此时心中稍有不快,但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许一时的退让,是为日
13、后的前行创造更好的机遇。抬起头是一种境界,低下头是一种信念。有人把头低下是因为想看清脚下的路,永远仰望高处而不愿低下头来看清路下的障碍的人,有很
14、大的可能会在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乱了方寸。谦和地笑对自己和别人,不要对自己太苛求,非得要达到目的才肯善罢甘休,要有修养地审视自己;更不要对他人太苛
15、刻,一丝一毫的过错都不肯放过,要有涵养地看待别人。智者的冷静,勇者的思索,胜利者在顺境中对自重的感悟,强者在逆境中对自尊的信任,谦和是一种沉默的
16、威信,谦和是一种飘逸的远见。谦和,告诉我们要用人格主宰自己的希望,用虚心选择自己的未来。当我们面对自己无法忍受的事情,即将要发脾气时,请想一想司
17、马迁忍辱负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军师孙膑装疯卖傻,战国名将伍员奔吴,六相苏秦尖锥刺骨…一个个忍辱负重而成功的例子„„他们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挫折、
18、打击、困难„„在身心、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凭借无敌的意志力在长期的煎熬中度过。忍辱负重给予人的不光是克服了当前的困难挫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赢得了
19、一个坚强的意志力,为战胜未来的艰难险阻准备了利器。韩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
20、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了眼前的荣辱。韩信选择了忍,就选
21、择了帮助刘邦打天下的事业,就选择了日后的王侯。“忍辱负重”——成功让你必过的一关。想想这个,试问,世间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而面对当今社会,虽然有
22、着种种不公,但我们应该知道,倘若我们离开了这个社会,我们还可以生活下去吗?那样的话先别说生活与实现任何的需要,就是仅仅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面
23、对社会,我们还是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平凡但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24、再说谨慎,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倾向。持有此种态度的人,会对事物做整体的、细节性的考虑,小心评估利弊得
25、失,并且反复思量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所造成的结果,他们经常是深思熟虑的,注重长期、实质的结果,远超过短期、表面的利益。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26、“王翦灭楚”的故事,兼能说明谦虚谨慎的重要。秦王打算灭楚,问王翦所需兵力,翦答:“非不可,”秦王又问王翦的儿子,答曰:“二十万足矣,”秦王高兴地
27、说:“后生可畏啊!”于是翦子率兵出征,结果大败而回,秦王马上陪礼道歉,请王翦率倾国六十万大军出征。出征前王翦向秦王提前要索要赏品,田地、宅院、美
28、女、丝竹管弦之乐等应有尽有。秦王笑而应之。出征后王翦依旧常常催要赏品。最后王翦灭楚后解甲归田颐养天年去了。王翦灭楚,做了两件要紧的事,体现了他的
29、谦虚谨慎的风格:一,要兵;二,要物。一员老将久经沙场深知深入敌人纵深作战的危险,楚国广袤,加之人地两生,要兵六十万一点都不为过。这正与年轻人气火
30、旺盛、牛气冲天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谦虚之处,正是他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归国后王翦亲信问起原因,王翦说:“大王委全国兵力于我,虽说是对我的信任,但
31、不免有所担心,我频繁的索要赏品并不是我真的需要它们,而是向秦王表达我要解甲归田的意愿,这样才能让秦王对我放心。”历史上多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32、敌破臣亡”的悲剧——韩信、文种、伍子胥、乐毅,悲惨的结局历历在目。而王翦却可以做到功成身退,善始善终,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为人的谦和、处世的谨慎。归
33、结起来,只有一句话,“谨慎谦虚”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34、而三国中的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
35、此取祸之道也。”意思是:“你用刑太严,甚至有时杀错人,又每日鞭打犯错误的军官,打完之后又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一点防备也没有,这样下去必然会惹祸上
36、身。”但张飞始终没有醒悟,不幸被刘备言中。
37、回想我们的现代社会,虽不会像古人一样稍有不慎即人头落地,但是,为人做事谨慎同样重要。李嘉诚三岁时,
38、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
39、怜,收留他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李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那天,因为
40、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
41、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
42、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直到1992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他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
43、诚然,谨慎虽往往给我们带来利益,是做人的优秀品质,但是假设过于谨慎,则引起问题,如丧失机会。三国诸葛亮手握重权,性格谨慎,但却事必恭亲,鞠躬尽粹,落得“出师
44、未捷身先死”的结局。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
45、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败。”这是最公正的评估,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分谨慎的性格,跟军事必然
46、要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使我们徘徊扼腕,无限痛惜。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
47、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候懋之故;对手假设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
48、从此,曹魏王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王国的伤害,不过是隔山打牛,徒消耗士卒性命。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
49、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死在
50、从资治通鉴的几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和、谨慎,可以使前路更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但是,我们更要切记要把握好分寸,因为假如过于谦和、过于谨慎,则往往会使我们丧失成功的机会。
好了,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3000字和资治通鉴读后感100字左右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