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上汽年报2024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上汽年报2024以及上汽集团产销快报4月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上汽集团2024年1月份零售销量超45万辆 同比增长近50%
易车讯近日,上汽集团宣布,2024年1月份实现整车批售24.5万辆,零售超过45万辆,同比增长近50%。其中,新能源车零售超过9万辆,同比翻番;海外市场零售超过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集团整体销量中达到81%。
1月份,上汽新能源车批售6.4万辆,零售超过9万辆,双双实现同比翻番,自主和合资品牌均取得优异表现。其中,智己LS6交付4766辆,连续三个月夺得“中大型纯电SUV”销量冠军;荣威D7 DMH单月销量站上6000辆新台阶,蝉联中型混动轿车月销售榜前三;五菱星光销售10005台,连续成为中国15万内插混轿车市场的TOP2;上汽大众ID.家族单月销量破万;上汽通用新能源车交付超过7000辆,同比保持高速增长。
在出口方面,1月份实现海外批售6.4万辆,海外市场零售超过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上汽MG品牌在欧洲发达国家交付2万辆。1月中旬,随着全球现役装载量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清洁能源滚装船——拥有7600车位的上汽安吉申诚号正式入列,上汽自营船队规模扩容至31艘。今后三年,还有13艘大型远洋运输船将加入上汽自营船队,助力中国自主品牌加速出海跨洋。
打开易车 App,搜索“真十万公里长测”,看最真实的车辆长测报告。
二、上半年净利恢复增长至70.9亿,上汽集团进入转型收获季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的财报反映了行业的变化趋势。在经过近3年的转型之后,上汽集团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上,除了依旧“稳”字当头,在上半年有些惨淡的行业情况下,能够保持行业地位,并有所增长。而且,从财务数据来看,上汽已逐渐走出此前转型的阵痛期,正站在一个新增长周期的开端。
具体来看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在2023年上半年,上汽集团实现整车销售207.2万辆。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实现整车销售1323.9万辆,同比增长9.8%,但国内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在同期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同比增幅仅2.3%,尤其是燃油车市场同比下降6.4%。在这种背景下,燃油车占比80%的上汽上半年获得这个销量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上汽集团通过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在营收上和净利润上实现了双增长。其中,上汽集团合并营业总收入3265.5亿元,同比增长3.34%,而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54%。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上汽集团时隔一年半之后,再次在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上回归正增长。
而从利率能力来看,在核心的毛利率上和净利润率上,上汽在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9.67%和3.23%,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去年都实现了稳步提升。多个核心指标的改善表明,在盈利能力上,上汽集团已经处于恢复期。另外,从市场层面的表现来看,在2023年上半年,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在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提升,除此之外,海外出口也是上汽在这两年的重点发力方向,今年上半年其出口再创下新高。
就在8月29日,中船江南造船为上汽集团“量身定制”的首艘远洋汽车运输船(滚装船)正式下水。这艘LNG双燃料、低碳环保、拥有7,600车位的新型运输船,将于2024年投入使用,计划“常驻”欧洲航线和即将开通的澳新航线。2024年-2026年,7600、7800、9000车级共12条全新远洋运输船将陆续“入列”上汽安吉物流远洋船队。这将继续拓展上汽的出口业务。
随着下半年市场的进一步恢复,以及上汽集团旗下的合资、自主板块在新能源汽车上逐步发力,上汽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这也将有助于改善其经营表现。而另一方面,上汽集团在技术上的储备正在逐步转化为市场红利,800V碳化硅电轴、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固态电池等创新技术正处于市场投放前夕,随着明后年技术全面发力,上汽将进入改革的收获季之中。
在年报“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部分中,屡屡出现的“发力新赛道”五个字,集中概括了上汽集团未来的成长性,而这在于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已经成为上汽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所在。而在新能源板块,上汽已经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快发展新能源车。目前上汽各个整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业务都在加速发力。
在自主品牌方面,智己汽车的LS7月销量排名中国品牌30万元以上纯电SUV第一,随着更具竞争力的LS6发布上市,其整体月销量有望实现大幅攀升;飞凡汽车凭借“30万内最舒适的轿车”——中大型纯电轿车飞凡F7,月销量保持同比高速增长。在合资板块,上汽通用五菱拓展纯电代步微车产品阵营,五菱缤果、宝骏云朵等新车正在加快放量;上汽大众ID.系列,销量逐月攀升,其中ID.3在7月销量已经接近万辆;而上汽通用在别克Electra E5、E4上市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打开,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突破万辆。
对上汽集团这样的大集团而言,在规模化上的优势一旦出现,则起势会十分快。可以预判,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大利润板块将会很快恢复正常。就新能源汽车来看,上汽集团8月8日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今年7月,上汽的整车销量约为4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约9.1万辆,占比约为22%。自1月份以来,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一直保持“逐月环比连涨”。而今年前7个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6.3万辆。而从去年来看,其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01.7万辆,占比19.1%,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占比增长了约3个百分点。对于上汽这样的巨舰来说,这种转型可谓是又快又稳。
另外在出口方面,上汽集团这几年也可谓是海外遍地开花。在明镜Pro此前统计的欧洲主要市场销量中,上汽的MG品牌在英国、爱尔兰等国家都杀入前十之中。在上半年,上汽集团的海外销量就达到53.3万辆,继续行业领跑,出口在上汽集团的销量中占比也超过了23.8%,正在向国际化汽车公司快步进发。
当前上汽海外业务已经实现规模性盈利,并已经成为上汽集团上市公司层面的一大重要盈利来源。不过,上汽方面没有对外宣布海外业务的盈利数字。根据上汽国际此前介绍,欧洲正在成长为上汽海外业务第一个“二十万辆级”市场,其中新能源占比超过50%。上汽还在美洲、中东、澳新、东盟及南亚打造5个“10万辆级”市场。上汽近期决定在欧洲建厂,目前正在选址之中。这也将是第一家在欧洲建立整车工厂的中国自主品牌。
另外,上汽奥迪在今年出现了新的情况。上汽集团在7月对外宣布,已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这次合作对于上汽技术输出有着重要意义,上汽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携手奥迪联合开发产品,开启合资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双赢新模式。在采用上汽平台技术,也就是智己平台之后,上汽奥迪的产品力将得到迅速提升,这对于上汽集团提升品牌和利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而这反过来则又会对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销量形成促进作用。在高端品牌形成销量规模之后,上汽经营情况将得到迅速改善,而上汽也会回到其应有状态之中。当然,上汽正在拓展的新利润点并不止这一个。
由此来看,上汽在未来已经形成了三大新利润,分别是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和出口业务。
要保证新利润点的成立,技术是基础也是核心。而对于上汽而言,其在2021年就表示将大手笔投入,全面向高科技企业转型。今年,上汽持续在研发上保持高投入,比如今年上半年其研发总投入79.54亿元,创下6年来新高。研发投入直接超过了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9亿元),这种大手笔投入在行业中不多见,也代表了上汽的决心和实力。
上汽曾对外透露,正在打造拥有“智慧的脑”“强劲的心”“敏捷的身”的全新“科技生命体”。
强劲的心,包括全新动力电池和全新一代电驱动系统等技术。在8月30日,上汽集团刚公告,公司将与清陶能源合资成立合资公司上汽清陶,联合开发安全性能、能量密度、成本均优于传统锂电池的新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加快固态电池产品在公司量产车型上的规模化应用。
在近期,上汽与清陶能源合作的固态电池已经亮相。据悉,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相比,能量密度翻番、安全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续航轻松突破千公里。按照规划,在2024年上半年,智己汽车搭载固态电池的高性能、长续航车型,将首先实现规模化量产;而在2025年,智己、飞凡、荣威、MG将推出多款搭载新一代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并突破年十万辆级的规模。
固态电池只是上汽为未来储备的庞大技术池中的一小部分。在接下来,上汽会不断拿出王牌技术。在“敏捷的身”方面,按照计划,2024年,“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技术(VMC)”将首先在智己汽车的产品上落地。该系统是国内首个“以全域线控智能执行”为载体,融合了线控转向、后轮转向、四轮干式emb制动、四驱电机以及电控悬架等先进的运动控制平台。
据悉,其可以实现横纵垂三向六自由度的协同控制,包括蟹行模式。另外,其四轮独立的EMB制动模块互为冗余备份,确保车辆在1个、2个或3个EMB制动模块失效时仍可以保证车辆的制动能力。它使车辆能够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复杂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让新手“秒变”老司机。
而“智慧的脑”上,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将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域控制器数量减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速度提升70%,IOT生态深度互融,支持数据闭环,车辆将具备自学习、自进化和自成长能力,成为人们最贴心的“智能出行伴侣”。
除此之外,还有搭载碳化硅模块、定转子双油冷电机、Boost升压充电功能的上汽800V碳化硅电轴。而从最近的时间点来看,今年下半年智己LS6将率先搭载800V碳化硅电轴,加速性能比肩百万级超跑、充电5分钟补能200公里;后续,自主电车更将轻松进入“2秒加速俱乐部”。在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之后,上汽从2023年开始进入技术全面落地阶段,从今年开始上汽也迎来了技术红利期。上汽在未来会持续转型,在发展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明镜Pr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上汽将于2024量产368wh/kg半固态电池
“相比液态电池,我们(固态电池)未来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成本优势。”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向《电动汽车观察家》表示。
8月22日,上汽集团与其投资入股的清陶能源宣布,二者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单体能量密度达368Wh/kg,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083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公里,将于2024年在智己品牌的新车上实现量产。
更重要的是,该368Wh/kg的半固态电池成本与目前三元锂电池成本相当。目前,三元锂电池的成本约为0.86元/Wh。《电动汽车观察家》了解到的信息是终端市场或已卷到了0.6-0.65元/Wh。
而在清陶德计划中,下一代固态电池产品成本将比同等规格的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低10%-30%;2027年问世的第三代产品,将再降本40%。
如此具有颠覆性。清陶会是下一个“宁王”吗?
2024年,量产<420Wh/kg的半固态电池
从量产角度来看,368Wh/kg的能量密度已经相当惊人。
目前,高镍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在300Wh/kg左右。从系统层来看,搭载于极氪009实现1000公里续航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为255Wh/kg。为实现千公里续航,极氪009的带电量为140kWh。
李峥表示,智己于2024年量产的千公里续航车型带电量约为130kWh左右,将配合800V的高压平台,重量相较同规格的液态电池系统降低了十几公斤。
将在2024年搭载于智己新车的清陶固态电池
已在SOP状态的清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为<420Wh/kg。在材料上,清陶选择用氧化物和聚合物作为第一代固态电解质使用,同时仍采用少量液体浸润的方式解决界面阻抗的问题。目前液体含量为5-15%。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与锂离子液态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性价比等指标上保持一致。
李峥表示,按照当前电池的材料体系,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支撑的最高能量密度是420Wh/kg,“再高的一些材料选择就会产生不满足客户使用(例如性价比等)的状态。”
此外,固态电池固有的安全性也将推动电动车的安全竞争再上一个台阶。
上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林表示,第一代魔方电池在系统层面实现零爆炸、零燃烧;因由固态电池的出现,第二代魔方电池可以做到电芯级的零爆炸、零燃烧。
李峥表示,一方面在于魔方电池在整车系统层实现了良好的隔热和热传导路径规划实现;另一方面,尽管固态电池确实可以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很大能量,但并不会轻易引燃下面的电池。因为固态电池材料阻燃性能较高,电池耐受温度高。
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只是清陶的开局之作。
按照计划,清陶将在2024年SOP能量密度为400-500Wh/kg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含液量小于5%;2027年SOP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第三代全固态电池;
在生产工艺上,三代电池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产线,将分别有30%、60%和70%的改变;
在核心技术上,在全陶瓷电解质、金属锂改性图层、界面浸润融合等底层技术外,清陶还同时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关键技术能力。包括:
干压片成型电极片、固态电解质量产涂覆、吨级量产无机固态电解质、正极材料表面均匀包覆、陶瓷补锂、软包电芯大模组集成、方形电芯CTP成组技术等;
从成本上,在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追平液态电池后,后两代电池在规划的基础上,成本相较第一代产品将分别降低20%和40%。
即以目前三元锂电池0.86元/Wh计算,则2027年的清陶全固态电池成本将为0.52元/Wh,达到目前行业内卷到极限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价位。
在清陶看来,固态电池的成本优势首先是基于材料导致的,而随着产业完善和规模化,价格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李峥表示,清陶一代电池选择了氧化物+聚合物的技术路径,第二代固态电池选择了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的路径,利用不同的材料之间的物理性能让电池更致密、阻抗更小。“从半固态到全固态也是工业逐步迭代升级,界面越来越完美的过程,改善无止境。”
如此之高的能量密度,和颇具想象力的成本下探空间,使固态电池“看上去”具备成为锂电池“颠覆者”的潜力,清陶或许能成为下一个“宁王”❓
但事实上,道阻且长。规模化、技术和产业成熟度,是固态电池从概念走向市场必须要迈过的“坎”。目前看来,上汽将扮演着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推手。
2025年,智己、飞凡、荣威、MG将推出多款搭载新一代固态电池(或为清陶第二代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全年销量预计将突破“十万辆级规模”。
在采访现场,上汽官方特别提示是“十万辆级”,而不是“十万辆”。
按照上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至2025年新能源销量将达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70%,即245万辆。
这为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和上汽未来的产品力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想象空间,但新技术的应用,当然也对上汽产品定义和销售服务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另一方面,“尝鲜者”完成固态电池的初期市场教育后,“大佬”是否能够进场摘桃子。
在李峥看来,清陶首先是一个材料公司,同时是一个工厂,“我们本身就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这当中积累的Know How,和从零出发没有固有技术成本,是我们的优势。”
目前,清陶已经完成了固态电池、新材料、自动化装备、电池回收利用四大板块,13家子公司,具备电池研发、设备生产、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回收能力,已投产1.7GWh的固态电池产能,至2025年的计划在建产能为35GWh。
同时,清陶通过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正在快速积累从电芯到整车系统级的量产经验。
例如固态电池体系大多采用软包形态,但在量产论证过程中,清陶和上汽发现软包电池装车时存在焊接、可靠性、稳定性和系统集成销量等问题。因此联合开发了方壳电池,将材料界面致密化的问题在成包前解决。
显然,固态电池对液态电池的“颠覆”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王林在表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是固态电池的天然优势,也是用户需求所在。“只要产业成熟到一定程度,一定能达到这样(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效果,所以我们对固态电池非常有信心,认为一定能够在未来成为能源系统的首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OK,小编就写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