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的来历二年级
泼水节的来历二年级如下:
1、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2、《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3、《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
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详,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小学二年级泼水节的来历
小学二年级泼水节的来历如下:
1、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法定节日。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泼水节的来历。
2、泼水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傣族社会。在那个时候,人们相信水是纯净的,可以驱邪避邪,带来好运和健康。因此,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泼水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幸福。
3、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魔王,他经常出来作恶,伤害百姓。人们非常害怕他,不知道该如何对付他。有一天,魔王又出来作恶,一位名叫帕雅晚的姑娘勇敢地站了出来,与魔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4、最终,帕雅晚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魔王,救出了被困的百姓。为了庆祝胜利,人们举行了盛大的泼水仪式,将水泼向帕雅晚,表示对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泼水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5、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美丽的饰品,互相泼水祝福。他们相信,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疾病,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同时,泼水节也是一个社交活动,人们会互相拜访、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和团结。
6、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唱歌、跳舞、放烟花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傣族人民的才华和魅力。
泼水节的习俗
1、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法定节日。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泼水节的习俗。
2、泼水节的主要习俗是泼水。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美丽的饰品,互相泼水祝福。他们相信,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疾病,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同时,泼水也是表达爱意和祝福的方式,人们会向自己喜欢的人泼水,表达爱意和祝福。
3、除了泼水之外,泼水节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唱歌、跳舞、放烟花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傣族人民的才华和魅力。
4、此外,泼水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例如,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制作美食,如糍粑、糍粑肉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也是傣族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赛龙船和放火花等活动。赛龙船是傣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是泼水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划着龙船在河面上比赛,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放火花则是为了驱邪避邪,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幸福。
小学二年级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清明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位伟大的国王去世了,他的子孙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前往他的墓地扫墓,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子孙们在扫墓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疲惫和烦躁,于是他们决定用清水洗去疲惫和不快。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就成为了泼水节。
泼水节的风俗是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用水桶、水枪等工具向别人泼水,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福。泼水的同时,还会唱歌、跳舞、玩游戏等活动,非常热闹。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用彩色的粉末和花瓣来装扮自己,更加热闹有趣。
泼水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我们在欣赏泼水节的热闹和美好时,也要牢记其文化内涵,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的由来是一个悲伤亲情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去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好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气愤之下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于是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的雕像。
在每年的清明节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干净,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有什么来历?泼水节的意义是什么?
泼水节最早来自于印度,它是印度著名的传统节日。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一个习俗。后面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泼水节传入了中国云南地区,最后成为傣族的一个风俗习惯。泼水节的意义是为了除新迎旧,将旧的东西抛弃,同时也为了给家人祈福。
泼水节又被人们称之为浴佛节,是傣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最早来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但是在当时泼水节并不叫做泼水节,它叫做“泼寒胡戏”,后面随着文化的传播泼水节从波斯传到了印度,在印度人们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麻烦,因此就将其改成“泼水节”,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从印度慢慢地传入各地,如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泰国、缅甸等地。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期的时候,泼水节在缅甸的时候被佛教纳入其中,随后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泼水节进入了中国的少数民族傣族。随着佛教在傣族的深入,逐渐泼水节发展成了傣族的一个重要民族习俗,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重要节日。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除此以外还拥有着自己的意义。首先在傣族人们的心中泼水节相当于是他们的新年,在那个节日里他们向互相向对方泼水来表示对对方的祝愿与祝福,希望对方幸福美满,吉祥健康,来年顺顺利利。其次泼水节也是单身男女寻找幸福的最佳节日。在当天女子会精心打扮自己,还会制作精美的沙包,如果女子碰到了青睐的男子便会将沙包丢给他,一段段浪漫的爱情就这样来了。
泼水节是研究傣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能够体现出傣族的水文化、舞蹈文化等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泼水节还能促进各地区的团结,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泼水节的来历和风俗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在此之后,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风俗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
泼水节活动流程:
泼水节第一天类似于农历除夕,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难忘泼水节
泼水节的来历二年级
泼水节的来历二年级如下:
1、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2、《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3、《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
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详,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小学二年级泼水节的来历
小学二年级泼水节的来历如下:
1、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法定节日。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泼水节的来历。
2、泼水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傣族社会。在那个时候,人们相信水是纯净的,可以驱邪避邪,带来好运和健康。因此,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泼水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幸福。
3、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魔王,他经常出来作恶,伤害百姓。人们非常害怕他,不知道该如何对付他。有一天,魔王又出来作恶,一位名叫帕雅晚的姑娘勇敢地站了出来,与魔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4、最终,帕雅晚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魔王,救出了被困的百姓。为了庆祝胜利,人们举行了盛大的泼水仪式,将水泼向帕雅晚,表示对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泼水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5、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美丽的饰品,互相泼水祝福。他们相信,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疾病,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同时,泼水节也是一个社交活动,人们会互相拜访、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和团结。
6、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唱歌、跳舞、放烟花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傣族人民的才华和魅力。
泼水节的习俗
1、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法定节日。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泼水节的习俗。
2、泼水节的主要习俗是泼水。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美丽的饰品,互相泼水祝福。他们相信,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疾病,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同时,泼水也是表达爱意和祝福的方式,人们会向自己喜欢的人泼水,表达爱意和祝福。
3、除了泼水之外,泼水节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唱歌、跳舞、放烟花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傣族人民的才华和魅力。
4、此外,泼水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例如,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制作美食,如糍粑、糍粑肉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也是傣族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赛龙船和放火花等活动。赛龙船是傣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是泼水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划着龙船在河面上比赛,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放火花则是为了驱邪避邪,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幸福。
小学二年级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清明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位伟大的国王去世了,他的子孙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前往他的墓地扫墓,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子孙们在扫墓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疲惫和烦躁,于是他们决定用清水洗去疲惫和不快。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就成为了泼水节。
泼水节的风俗是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用水桶、水枪等工具向别人泼水,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福。泼水的同时,还会唱歌、跳舞、玩游戏等活动,非常热闹。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用彩色的粉末和花瓣来装扮自己,更加热闹有趣。
泼水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我们在欣赏泼水节的热闹和美好时,也要牢记其文化内涵,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的由来是一个悲伤亲情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去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好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气愤之下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于是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的雕像。
在每年的清明节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干净,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有什么来历?泼水节的意义是什么?
泼水节最早来自于印度,它是印度著名的传统节日。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一个习俗。后面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泼水节传入了中国云南地区,最后成为傣族的一个风俗习惯。泼水节的意义是为了除新迎旧,将旧的东西抛弃,同时也为了给家人祈福。
泼水节又被人们称之为浴佛节,是傣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最早来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但是在当时泼水节并不叫做泼水节,它叫做“泼寒胡戏”,后面随着文化的传播泼水节从波斯传到了印度,在印度人们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麻烦,因此就将其改成“泼水节”,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从印度慢慢地传入各地,如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泰国、缅甸等地。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期的时候,泼水节在缅甸的时候被佛教纳入其中,随后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泼水节进入了中国的少数民族傣族。随着佛教在傣族的深入,逐渐泼水节发展成了傣族的一个重要民族习俗,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重要节日。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除此以外还拥有着自己的意义。首先在傣族人们的心中泼水节相当于是他们的新年,在那个节日里他们向互相向对方泼水来表示对对方的祝愿与祝福,希望对方幸福美满,吉祥健康,来年顺顺利利。其次泼水节也是单身男女寻找幸福的最佳节日。在当天女子会精心打扮自己,还会制作精美的沙包,如果女子碰到了青睐的男子便会将沙包丢给他,一段段浪漫的爱情就这样来了。
泼水节是研究傣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能够体现出傣族的水文化、舞蹈文化等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泼水节还能促进各地区的团结,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泼水节的来历和风俗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在此之后,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风俗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
泼水节活动流程:
泼水节第一天类似于农历除夕,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难忘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