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关于松赞干布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藏王松赞干布出生在哪里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假如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出生地
1、禄东赞(?—667),即薛禄东赞、(艹巩女)禄东赞;藏籍称噶尔·东赞域松,或噶东赞宇松。
2、唐代吐蕃王朝大伦。(艹巩女)氏,一作薛氏。不识文记。性明毅,善用兵,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3、禄东赞全名为噶尔·东赞宇松,汉文史籍记载不一,有作“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的。(分别见《太平寰宇记》、《通典》、《唐会要》。)出身王族家庭,生于今***山南隆子县列麦乡一个叫“冲萨”(意为出生地)的地方,具体生年月日不详。
4、据名料记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列传一四六、册一六、页五二一九。)松赞干布即位之初,他曾受命为大论,辅佐赞普治理朝政,统一诸羌部落,开拓疆域,创法立制,巩固王权,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对内进行除叛臣,分桂庸(即区分武士及奴隶阶级),查户口,划田界,立丁册,征赋税等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对外平息诸部反抗等等。特别是他主张与唐朝以及邻国尼婆罗和亲,并几次亲自出使长安通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为松赞干布迎请了尼婆罗尺尊公主人藏;翌年(640年)又从松赞干布之命噶尔·东赞简介,到唐朝迎请文成公主。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噶尔·东赞简介,也有“五试婚使”之说,***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5、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挽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苫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踊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6、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喝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珊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再被确认开来。
7、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8、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9、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也有说是涂上颜色)。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10、第六试: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说500名或25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宛如300天仙从空中飘来,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他使者都没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独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禄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公主。(参见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等译《王统世系明鉴》81—8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世***喇嘛著,郭和卿译《***王统记》31—33页,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藏族文学史》29-3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1、婚试完毕,唐太宗非常高兴,将美丽多才的文成公主许婚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成为传颂千年藏汉联姻的佳话。为此,太宗很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并欲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不时垂问。然禄东赞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婉言谢绝了太宗的好意,坚持要求回归了故土。其后,禄东赞在太宗伐辽东后,又奉松赞干布之命到长安朝贺,奏表云“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禄东赞带去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反映了蕃唐间的亲密关系和禄东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谢世后(子公松公赞先亡),于是吐蕃王位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为年幼,政权故由大相禄东赞继续摄理,掌管吐蕃军政事务。他忠实地执行了松赞干布的蕃唐友好和巩固王室政权的各项既定国策。在此之前的贞观八年(625年),平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动乱;永徽五年(654年);召***议共商国事;次年(655年),写定吐蕃法律条规;显庆三年(658年),遵芒松芒赞命向唐高宗献金盎、金颇罗等,并要求再度和婚。在吐蕃全境安定之后,禄东赞率兵12万人于次年出击白兰氏(居地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巴隆或果洛、玉树地区);显庆五年(660年),命其子钦陵率兵攻打吐谷浑;3年后(663年)禄东赞依靠投奔之吐谷浑大臣素和贵,亲自率兵灭掉吐谷浑,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引吐部残兵投凉州。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吐谷浑之故与吐蕃交战,不胜。吐蕃势力渐大,其后“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蔫等州相接;南邻天竺;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册府元龟》卷一OOO,外臣部强盛·页九·11733上。)
13、仪凤元年(676年),禄东赞因患颈部痈疽之症于“日布”地方不幸与世长辞。后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曾以多种方法纪念他,其中以美术作品(包括长篇壁画、唐喀画等)的形式再现了他的形象,最著名的当属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图中那浓重的眉毛、高高的鼻梁、连鬓的胡须、民族特点异常浓厚的禄东赞,身着动物饰样的长袍、足蹬皂靴、头扎免冠带巾,在唐朝礼宾官员和译员的陪同下,为松赞干布请婚,进谒坐在步辇上的唐世宗李世民。但见禄东赞全身略向前倾,两脚并拢,双手拱合致礼、神态谦恭。而微微蹙起的眉头与明亮的双眸,揭示了他胸有韬略、善于审时度势和为增进民族情谊的精神实质。
14、禄东赞逝世后其5个儿子(长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中之次子钦陵继承了父志,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出任吐蕃大相,掌握着兵马大权,兄弟子侄分据四面八方,形成丁一个无敌的禄氏家族统治网。禄东赞及其子掌管吐蕃国政达半个世纪之久。
二、藏王松赞干布出生在哪里
1、松赞干布出生地,位于318国道旁一个村庄边上,名为强巴敏久林。他出生地甲玛乡,甲玛意为百里挑一的富地,古时为群山环绕、水草丰足的圣地。据说,在松赞干布的父亲当政的时候,这里曾建有强巴敏居宫,松赞干布就出生在这座宫殿里。
2、如今,这座传说中的宫殿已不复存在,后人在原址前建了一座牌楼,标示这里的特殊地位。众所周知的是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执政期间,他推广佛教,创制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度,并分别与唐朝和尼泊尔联姻。公元641年,为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在拉萨的红山上修建了布达拉宫。他是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像佛祖和高僧大德一样为藏族人民世代供奉。
3、墨竹工卡县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
4、随着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从单纯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以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物资交流为内容,集文艺、体育、商贸于一体的节庆活动,丰富了当地藏族农牧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松赞干布出生地
三、松赞干布的资料
1、松赞干布,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像佛祖和高僧大德一样为藏族人民世代供奉。
2、松赞干布的生年现尚存争议。一般认为他诞生于公元617年,即隋朝义宁元年,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是吐蕃王朝第31代赞普。(藏语里面,赞为雄豪有力,普为大丈夫之意,故吐蕃王朝将国王称为赞普。)松赞干布出生时,吐蕃王朝的都城还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正是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成长以后,南征北战,统一了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并建新都拉萨,带领雅隆部落走向更为辽阔的天地,开辟了藏族历史的新纪元。由于他对藏族历史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唐代的历史书,称他为“弃弄赞”。松赞干布3岁的时候,其父朗日松赞率兵灭掉了北方的苏毗部落,初步统一了西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松赞干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成为精通骑射、角力、击剑而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文武全才的王子。
3、唐贞观三年(629年),松赞干布13岁时,国王朗日松赞被人毒死。诸族一起举兵叛变,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苏毗旧贵族也在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松赞干布在这种内困外扰的严重局势下继承王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付叛乱,经过3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贞观六年(632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到在拉萨河畔新建的拉萨。
4、吐蕃迁都以后,松赞干布制定了一系列兼并周边诸族的战略方针,旨在统一高原。苏毗地处吐蕃北部,散居在青海玉树等处,区域辽阔,农牧兼营,盛产良马。羊同,又称羌塘,位吐蕃西部,盛产与吐蕃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灭掉这两个王国后,松赞干布又着手经略东方,将位于今天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地区的党项(古代羌人的一支)和位于今甘肃、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古代鲜卑族的一支)征服。至此,东与大唐的凉、松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印度),无敌土蕃王朝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
5、重新统一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国尺尊公主,又向当时统治中原的同样雄才大略的唐朝皇帝李世民求亲。贞观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好问聘。当时唐太宗没有同意,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向唐朝请婚也未能如愿,便决定用武力逼婚,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相噶尔东赞备厚礼黄金五千两及宝物珍玩数百件,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翌年,太宗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
6、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25岁,唐朝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在拉萨玛布日山(今布达拉山)专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宫室。
7、松赞干布的两位妻子均来自佛法昌盛的尼泊尔和唐朝,两位公主都信仰佛教,她们先后带来了佛像、佛经、法物等到吐蕃。在公主们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也接受了佛教。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分别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
8、松赞干布除了武功以外,尚有文治,最为人称颂的是创制文字。
9、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派出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子弟到天竺(克什米尔)等地留学,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
10、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在34岁(因生年尚有争议,故此为一家之说)的盛年时去世于拉萨。(松赞干布卒于650年,明确记载于汉文史籍《唐书吐蕃传》、《唐会要》、《资治通鉴》、《通典》诸书中,因此藏学界没有异议。)
11、松赞干布(617?—650),《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亦作“弃宗弄赞”或“弃苏农赞”。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赞普,吐蕃王朝的缔造者。
12、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赞普。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松赞干布就已显现出非凡的才能。父亲被仇人毒害而死后,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他一面辑查凶手,一面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之后,又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势力日益强盛。
13、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开始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
14、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藏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5、松赞干布非常欣赏唐朝的富庶与繁荣。唐贞观八年(634),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同时,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通好。十三年(639),与泥婆罗尺尊公主联姻后,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为结好吐蕃,求得西部边境的安宁,遂于十五年(641)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16、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賨王。并镌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病逝。唐朝遣使吊祭。
17、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无敌的奴隶制政权,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18、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敦煌所出藏文写卷吐蕃大事系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削平内乱,降服苏毗、羊同等部,统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他先娶泥婆罗王女尺尊公主。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19、(松赞干布617--650),吐蕃王朝缔造者。汉文史籍称作弃宗弄赞、弃苏农或器宗弄赞。7世纪初叶,继其父囊日论赞为赞普。即位后首先平定内部贵族叛乱,既而兼并青藏高原诸部族,一举完成其祖、父所开创的统一大业,建立奴隶制政权,定都逻娑,建宫殿于布达拉山。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一系列法律、职官、军事等制度;努力发展经济,统一度量衡制;积极开创文化事业,创造文字,引进佛教,开始翻译佛经。除致力于王朝内部建设外,还积极寻求建立和发展与周边部族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巩固和发展新生的吐蕃政权。先迎娶尼婆罗墀尊公主入蕃,继而又与唐文成公主和亲,先后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松赞干布还十分注重吸收汉族文化和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多次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又从汉地引进医药、数术、工艺等知识。在位期间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加强与周边民族之间的联系,均有重大贡献。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等,并携刻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唐永徽元年(650)卒于彭域(今西藏彭波),唐朝遣使臣鲜于匡济贲资书入吐蕃吊祭。因松赞干布最早引入佛教,后世藏文史书将其与墀松德赞、墀祖德赞并称为吐蕃时期“三大法王”。关于其生卒年有异说。
20、松赞干布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付叛乱,经过3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贞观六年(632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到在拉萨河畔新建的拉萨。
21、吐蕃迁都以后,松赞干布制定了一系列兼并周边诸族的战略方针,旨在统一高原。苏毗地处吐蕃北部,散居在青海玉树等处,区域辽阔,农牧兼营,盛产良马。羊同,又称羌塘,位吐蕃西部,盛产与吐蕃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灭掉这两个王国后,松赞干布又着手经略东方,将位于今天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地区的党项(古代羌人的一支)和位于今甘肃、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古代鲜卑族的一支)征服。至此,东与大唐的凉、松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印度),无敌土蕃王朝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
22、重新统一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国尺尊公主,又向当时统治中原的同样雄才大略的唐朝皇帝李世民求亲。贞观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好问聘。当时唐太宗没有同意,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向唐朝请婚也未能如愿,便决定用武力逼婚,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相噶尔东赞备厚礼黄金五千两及宝物珍玩数百件,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翌年,太宗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
23、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25岁,唐朝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在拉萨玛布日山(今布达拉山)专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宫室。松赞干布的两位妻子均来自佛法昌盛的尼泊尔和唐朝,两位公主都信仰佛教,她们先后带来了佛像、佛经、法物等到吐蕃。在公主们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也接受了佛教。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分别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
24、松赞干布除了武功以外,尚有文治,最为人称颂的是创制文字。
25、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派出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子弟到天竺(克什米尔)等地留学,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
26、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在34岁(因生年尚有争议,故此为一家之说)的盛年时去世于拉萨。(松赞干布卒于650年,明确记载于汉文史籍《唐书吐蕃传》、《唐会要》、《资治通鉴》、《通典》诸书中,因此藏学界没有异议。)
松赞干布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和藏王松赞干布出生在哪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